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6 12:13:34 来源:开云官网登录 作者:开云app官网最新版下载

  通过梳理医研产科技成果转化范式演进理论和医疗卫生转化路径,厘清了特征与内涵,结合三元融合模型理论,提出了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三角模型假设。通过案例实证,分别从构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打通融合通道、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种维度验证了三角理论模型的主体内涵和运营规律。从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实践出发,对主体知识产权管理、主体间利益关联与分配机制、融合通道及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等关键要素做多元化的分析,提出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的路径与建议,推动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激发科学技术创新活力。

  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医疗卫生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的要求。习指出“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让科研成果更多向临床一线倾斜。”对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要求。《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2019〕4号)55项指标的第51项指标明确“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纳入考核指标,论文发表数量已不再是医院考核指标。《关于全方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学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6〕50号)指出“大力推动‘医研企’协同创新。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食品药品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医研企’协同科学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团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随国家对“医研企”协同科学技术创新模式的提出,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一天比一天突出,研究型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医疗、科研、教学三大功能,是创新性成果的主要汇集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临床研究的中坚力量,其科技影响力是衡量医疗卫生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基石,期间不断催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

  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因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行业链接在科学技术创新范式的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9世纪下半叶医学作为一门专业专科的兴起,确立了医院的主导地位,1900年巴尔干医学组织架构包括医院部门、研究中心和独特的职业层次结构。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大多数综合医院都采用了职能相关的组织架构,围绕基于学科的专业化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创新集中于医疗创新与医疗质量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疗创新被认为是对现有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补充,以往被视为医疗支出增长的重要的因素。De Kervasdoue´和Lacronique认为医疗创新应当基于技术有效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可达性(物理和道德)以及实现的成本节约等标准来评估质量,技术有效性本质上是衡量医疗创新对降低死亡率、发病率或疾病的影响,在较小程度上涉及工具创新,从不涉及组织创新,因没有可靠的评估方法;经济标准描述了基于医疗单位成本降低以及谨慎使用资源的创新路径。Chandernagor等认为医疗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医疗的性质,提供医疗保健的关系行为往往被后勤流程所取代,医疗创新让患者从一个技术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技术行为慢慢的变多地取代关系行为,技术时间慢慢的变多地代替关系时间,这也引起了管理和监控系统的变化。Anatole-Touzet认为医疗技术创新有助于打破传统的职业观念,促进新职业的出现,医学专业正日益进入一个融合的时期,其特点是生物学与临床实践(预测医学的发展)、医学与外科(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与临床实践、健康与社会服务之间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新技术的使用导致了新范式的出现。此外,大量研究以医院作为信息系统的概念为出发点,并从医院创新与信息范式的关系方面对医院创新进行了研究。

  王宇指出医院作为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在基础研发、临床试验、市场推广等所有的环节承担多重角色,是医学转化社会网络中的核心节点。肖薇认为临床科研转化业绩突出的医院,其管理人员都形成了很好的服务意识,并探索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成果转化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以及建立成果转化的对外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盛文奇认为目前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很大的障碍是医务人员的医疗任务重、临床压力大,成果转化时间、精力、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关部门应当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转化项目完成并实现产业化。

  综合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本文将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分为技术服务、技术创新、融合创新、创新枢纽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技术服务阶段创新来源于护理、治疗服务等改进;技术创新阶段,随着生物医药、信息、材料及新设备的科技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范式转向多元化发展;融合创新阶段,生物学与临床实践、医学与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健康与社会服务等多领域融合创新愈来愈普遍;创新枢纽阶段,创新生态以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基于真实广泛的数据信息,建立新的转化范式。

  对三元主体的融合创新理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三螺旋”模型、三元主体合作博弈模型、三元参与理论模型等在描述三元主体融合创新方面各有侧重。Etzkowitz 等首次提出三螺旋创新模型描述政府、产业和大学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关系,颠覆了早期产学研线性创新模式,之后该理论慢慢的变成为描述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间的协同创新关系的重要量化模型。李怀等从多阶段重复博弈的角度探讨三元主体建立合作博弈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建立三者共同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谋求使三者利益都扩大的新型利益关系模式。赵艳华提出一个立足于三元参与理论的大学科技园-区域经济结构关系模型,三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张翼燕等通过与关联活动的比较分析,提取了科技外交的三个元特征——科技、国家意义和国际交往,建立了科技外交的三元模型,从三个元活动的维度出发,尝试对科技外交发展的新趋势进行研判。孟凡蓉等构建出科学技术创新、科技资源、经济稳步的增长之间的三元耦合系统,揭示了该三元耦合系统的构成内容、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并对怎么来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回应。

  医疗卫生科技成果大致上可以分为新药(生物制品、院内制剂)、医疗器械(诊断试剂)、诊疗技术几类,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来说包括三条路径六个阶段如图2。

  一线医务人员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创新需求,当利用现有知识能解决的时候,分为已有公开知识和已有科技成果两种路径:已有公开知识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进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产品上市后产生新的创新需求;已有科技成果的路径是进行成果转化和中试开发,临床前、临床研究后进行产业化上市并产生新的需求。当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创新需求时,进行基础研究、开展原始创新,形成创新成果后进行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上市后产生新需求。

  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环节多、时间长、主体专业性强、监管严格,医疗卫生机构在阶段①⑤⑥起到引领实施的关键作用,研究机构在阶段②③④起到主导实施的作用,企业在阶段③⑤⑥主导实施,医研产三方各阶段参与程度如表1所示。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科研范式发展到融合创新和创新枢纽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医、研、产创新主体活力尚未释放,亟需通过融合模式来提高转化效率。医研产融合特征,一是医务人员具有三重身份定位,既是创意的提出者,也是创意的验证者,还是科学研究与临床试验的实施者,是医研产融合闭环的关键主体;二是研究开发链接“医”和“产”两端,在融合过程中是跨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重要环节;三是产业既是融合的终端也是起点,产业是成果转化的终端,企业既是创意最终进行产业化的主体,也验证临床创意、促进新的临床创意形成。医研产融合模式既突出了各主体的行业特征,又通过各主体融合链接、各司其职,让医疗卫生创新体系高效运行。医研产融合的关键要素包括主体知识产权管理、主体间利益关联与分配机制、融合通道及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等。

  基于医研产科技成果转化范式演进理论和三元融合模型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实践归纳出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三角模型。三角模型通过创新主体医、研、产三方明确功能定位,各司其职、融合互通,提高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结合医、研、产三方在医疗卫科技成果转化六个阶段的参与权重,以及医、研、产三方行业特征,“三角模型”将三方主体的六阶段进行融合,形成了大循环和各主体内部创新生态小循环,模型以创新主体特征定位为抓手,以融通渠道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融合效率,如图3所示。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提出创意,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基于创意进行研究形成科技成果,同时研究成果影响创意的提出,企业(产业)支撑成果转化进行样品开发和中试产业化,产品紧密贴合医疗实际需求,科研机构主导进行临床前研究,拿到临床批件后产品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通过后正式上市在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应用,应用过程中产生新一轮创意,三元主体融合形成高效联动闭环,同时转化流程形成螺旋式上升的闭环。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形成创意提出、临床试验、产品应用的创新生态小循环;研究机构内部形成理论研究、样品开发、临床前研究的创新生态小循环;企业内部形成中试产业化、临床试验、产品生产的创新生态小循环。

  一是医务人需要参与成果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转化全程参与占用了医务人员大量时间,且转化通过监管审批环节和商业环节不是医务人员的专业领域,耗时长牵扯精力多导致医务人员转化意愿不高。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产生创意,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合作进行转化前基础研究,通过约定知识产权权属等合作机制绑定后续收益,让医务人员既专注于临床和高质量基础研究,又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链接,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二是科研机构的创意来源如果与临床脱节,存在科研成果不落地的情况,即研究方向有理论研究价值但不一定有转化价值。科研机构可通过自身科研时间充裕和研究组织模式的优势对医疗卫生机构临床一线提出的创意进行深入研究,共同形成具有转化价值的高质量科技成果。

  三是企业因没有介入前期创意形成及成果研发环节,后期承担的资金多风险大,导致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临床试验前项目的意愿不高。公司能够通过融合链条在创意初期就介入,在科技成果的形成阶段就约定专利共享或明确专利权属,企业的提前介入能够更好的降低成果转化的风险,降低研发沟通成本。

  为了验证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本研究对全国和上海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不一样主体,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走访调研。调研单位先后包括华西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申康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等单位,课题组还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通过目前国内医研产融合的部分典型案例来验证三角理论模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与银海眼科医院科技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如图4,“医”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联结起“研”四川省眼与视觉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医疗孵化器、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银海眼科医院的组建和发展,衍生出产研院和孵化器,组织架构天然链接医研产三方,人员高度融合、运行效率高,畅通从“教学—科研—成果熟化与转化—临床”链条的快车道,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以新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解决临床问题,提出了更高需求,产生更多的医疗创意。该模式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2019年列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本案例验证了医研产融合模型中“以创新主体特征定位为抓手”,厘清创新主体的特征定位,通过构建清晰的组织架构发挥创新主体的各自功能,协同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人才、业务、研发、运营等各方面的融合发展。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研产融合模式如图5,通过技术服务打通融合通道,整合“医”十院、“研”同济大学、“产”医学科创园和企业。上海实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立足院内成果的孵化和转化,通过理顺医研产融合机制链接起十院、同济大学和医学科创园,基于“基地+基金+服务”优势探索投资入股、成立合资公司、购买专家团队专利自主转化、一次性专利转让+后续销售分成等模式,加快实现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与企业对接落地。科创园作为孵化器依托十院和同济大学若干优势学科,以市场为引领,通过公共实验平台和动物实验基地,降低企业科研成本,为成果落地提供硬件条件。十院医研产模式通过软硬结合,发挥技术服务融合通道作用,加强院、校、企合作,让基础研究、实验研究真正形成转化、走向临床。本案例验证了医研产融合模型中“融通渠道为动力”,通过打通融合通道,十院加强了与产业链、创新链上各创新主体的密切合作,逐步实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

  华西医院以医院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医研产融合的成果转化生态,如图6所示。华西医院自2018年5月,先后发布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行)》《专利管理办法》、“华西九条”、“华西36条”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医”(华西医院)组建院内外专业化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院内成果转化部作为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对接医院、临床医生和研发团队,与“研”(四川大学)共同促进科技成果完成;院外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作为重要平台和对外窗口,配合成果转化部的工作,对接政府、企业、大学机构和资本,与“产”(产业、企业)共同促进中试产业化和大规模商业化。依托华西医院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资源,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医研产三方协同创新,覆盖创新链、产业链的所有的环节,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本案例验证了医研产融合模型中“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融合效率”,华西医院通过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标准化管理体系、成果赋权、考核指挥棒、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打通成果转化链条的难点堵点,激发成果转化动能。

  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六个阶段都可以产生很多类型的论文、专利、技术秘密、新药器械证书甚至是专家姓名商标,针对不同阶段、不一样的知识产权要针对其特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知识产权的申请存在分阶段申请和联合申请的情况,对医研产三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提出新要求。加强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界定,例如某医院院长利用个人时间发明了一种新的手术刀具,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涉嫌利用职务发明谋利,该院长将该专利无偿转让给了所在医院,但该发明与其本职工作并无直接关系,如何界定权属问题具有实操意义。医学院与附属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双聘制对知识产权共有提出新要求,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知识产权可以共同申请,也可以一方名义申请,份额能够准确的通过真实的情况进行约定,完善双聘制能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率。

  一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研产融合重要的创新主体,具有天然的“公益性”,其承担着相较于其他科研机构所更重大的社会利益,大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深化改革中公益性问题一直是难点之一,怎样理解、落实及充足表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同时又能充分的发挥其科研属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难点;二是医务人员的三重定位决定了医务人员既是科学技术创新提出者、实施者,也是使用者的特征,例如某医务人员以作价入股等方式成立公司或接受企业横向委托,该医务人员所在科室、医疗卫生机构若采购该成果转化后的产品,高度的利益关联难以厘清界定,在后续审计中有几率存在廉政风险;三是医研产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基于转化流程能够准确的看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链条中承担的资金风险最小,基于临床创意,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研发,不可以进行商业转化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经济损失都不大,成果成熟度和转化成功率都比较低;科研机构承担的风险次之,在研发时使用财政和社会资本的情况都比较多,尤其面向产业化进行研发,成果成熟度和转化成功率要高于医疗卫生机构;企业在三者中投入的社会资本虽多,承担的风险最大,在创新链条中要求成果成熟度和转化成功率也是最高的。成果成熟度持续不断的增加,转化成功率也增加,将研究与转化进行切割,充足表现了利益与风险挂钩、利益与贡献对等,有利于转化人员全身心地投入成果转化,实操中理想化的分配方案很难出现,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涉及两个及以上的主体,各主体间能否合理拟定合作协议、真诚协作对科技成果转化成败有重要影响。

  一是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能力发展与发达国家地区尚有差距,目前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的自身技术转移转化能力较弱,专业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较为缺乏,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及商品市场战略、风险评估和预警、识别企业技术需求等高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尤其是在专业化、复合型成果转化人才方面有很大差距;二是成果转化平台数量和能力水平尚有不足,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先导产业和决定未来竞争优势的前沿创新技术领域,迫切地需要建立高水平的平台和网络,促进医研产之间的可持续研发合作,科学技术创新与实体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发展;三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尤其是高水平临床前研究的机构发展缓慢,大多数聚焦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但针对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和减少相关成本的临床前有效性评价平台缺乏,成果转化失败率依然较高;四是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目前科技金融投资基金集聚,但真正从前期开始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包括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熟化)的基金仍很缺乏,一方面资本更加偏好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IPO上市,快速获得回报,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能够有效识别技术价值、判断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和风险的高能级风险投资管理者。

  一是国内医疗卫生机构大多数没有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支撑体系,医务人员用于成果转化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机构内部没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和支撑服务体系,存在医务人员个体与企业联系、研发过程长、资金成本高、研发效率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问题;二是医学科研与临床应用“两张皮”,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未能发挥,专利是科研项目的副产品,在申请专利时即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三是医疗卫生机构不属于两种税收优惠政策的奖励主体,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学技术人员的现金奖励减按50%计入科学技术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奖励主体是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成果转化取得股份(或出资比例)的递延纳税政策,奖励主体是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非上市公司、企业或个人。

  一是提出了医研产融合三角模型假设。总结梳理了医研产科技成果转化范式演进理论,根据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三条路径的实际特点,厘清了医研产融合模式的特征与内涵,结合三元融合模型理论,提出了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三角模型假设,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对医研产融合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实证。通过国内医研产融合典型案例,分别从构建“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打通融合通道、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三种维度验证了三角模型的主体内涵和运营规律,丰富了以创新主体特征定位为抓手,以融通渠道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融合效率的模型内涵,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性。

  三是厘清了医研产融合的关键要素。从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实践出发对主体知识产权管理、主体间利益关联与分配机制、融合通道及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等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对于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是建立医研产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各主体在机制中承担的职责定位,厘清三方利益关联与利益分配的问题,完善三者工作流程及协调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二是理顺临床、科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转化流程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内设成果转化部门、机构和团队建设,强化科研管理、人才配置、资产监管、经费保障等方面配合,共同推进成果转化工作。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按照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规、政策,加快自主建立完善成果转化内控制度体系。三是厘清医研产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强化各主体的衔接协调,打破融合转化瓶颈。进一步明确创新主体职责,鼓励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敢于担责,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合作细则,以消除成果转化中仍存在的盲点和模糊地带。

  一是为医、研、产主体之间提供对接通道,汇集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伙伴,面向临床诊疗和产业实际创新需求,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让企业尽早介入医研产成果转化,提高转化融合效率。打造医研产融合创新平台,加强共性技术攻关,面向产业化开展研发和转化服务,进一步形成“研发+孵化+投资”的融合创新平台,加速成果产业化。二是支持研究外包服务机构的发展,在国内平台大多聚焦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鼓励平台开展针对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和减少相关成本的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业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组建医研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或平台,建立完善成果发布、供需对接、转化指引等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培育和集聚国际化、高水平的专业复合型转移转化服务人才,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在自主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规章制度中明确对科技成果转化有贡献的管理、服务人员激励标准和激励方式。

  一是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管理制度,保障医研产三方进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制度协同,促进企业、社会资本等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提早介入医疗卫生和生命健康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二是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畅通医疗卫生机构作价入股路径,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人员能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享受同等税收优惠政策等。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障,根据医研产融合成果转化的特点,在传统知识产权的范畴外,加强包括新药、院内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诊疗方案等与医疗行业相关的成果保护和开发,探索知识产权全流程保护和开发机制,实践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模式。

  薛雅,博士,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科技成果转化。通讯作者:吴寿仁,博士,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本文是上海市2021年度“科学技术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医研产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本文刊发于《科学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爱吃鸡蛋的人注意了!我国学者最新研究:冠心病高遗传风险者或应少吃鸡蛋,每周增加3个鸡蛋冠心病风险增加10%!

  今晚!CBA战6场,CCTV5直播辽篮冲击3连胜,北京首钢VS最水总冠军

  英特尔第三季度营收141.6亿美元同比降8% 连续第七个季度营收同比下滑

  FIFA最新排名:国足上升1位至79位!阿根廷仍居第1,日本进前18名

  WBG 2-0战胜MAD,小虎承认错误:我给了机会,导致第一局打得艰难

上一篇:数字化的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篇:贵州仅有!磷化集团获评国家“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