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思路 2020高技术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17 01:24:21 来源:开云官网登录 作者:开云app官网最新版下载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光荣使命。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面向决策组织开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的咨询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2020 高技术发展报告》聚焦“信息技术”,共分六章。本文分享“第六章 专家论坛”中有关

  “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与政策支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绩。但也应看到,在“十四五”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着国内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机遇,也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动荡冲击,迫切需要从产业发展领域、政策施力方向和体制机制设计三个维度采取针对性举措,来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在新时期壮大发展,再创辉煌。

  一是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突显。2015 ~ 2019 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总体工业增加值4.3 个百分点;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5.1%,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体约3.5 个百分点。2015 ~ 2019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为7.2%,高于上市公司总体(非金融类)近1 个百分点。2019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财富》世界500 强榜单中占有29 个席位,数量较2015 年增加11 个,阿里、华为、腾讯、大疆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已具备全球影响力。

  二是新增长点竞相涌现潜力无穷。“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态势显著。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加值达35.8 万亿元,占GDP 比重达36.2%,对GDP 增长贡献率达67.7%,数字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平台经济迅猛发展,激发更广阔的市场活力。2019 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2 828 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019 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 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8 成。

  三是八大细分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十三五”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柱作用进一步增强,生物产业新动能作用日益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平稳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由示范阶段进入快速普及阶段,数字创意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2016 ~ 2019 年,多个细分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长,如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达10.8%,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达13.2%,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配套体系,各领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发展体系日渐成型,金融支持能级进一步提升。

  一是政策体系日益健全。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近20 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密切相关的顶层政策文件,共有30 个省和全部5 个计划单列市发布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领域八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支撑。

  二是全社会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形成。2019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为2.4 亿元,研发强度达7.66%,高于上市公司总体2.08 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投入持续提升。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截至2019 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15 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3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 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40 家,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涌现。

  三是金融支持不断强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加强,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十三五”期间,为企业提供不低于8000 亿元人民币融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建设银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共同发起设立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并通过设立子基金等方式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基金目标规模约3000 亿元。科创板为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科技创新型优质企业提供绿色上市通道,截至2019 年12 月末,共有70 家科创板企业上市,共募资824.3 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一方面,区域产业格局加速重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四大区域多点开花,特色产业集聚区不断涌现,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东部地区、珠三角区域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数字创意等产业蓬勃发展,大量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兴起。东北地区形成了航空装备、智能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等特色集群,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代表的信息产业集聚区及以长株潭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以成都、重庆为双核的成渝板块正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极,有力支撑了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重点领域优势集群林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集聚和分布特征并存。例如,生物领域以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为主导,珠三角、东北、成渝、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等区域分布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初步成型,重点集聚区内医药成果转化、疫苗生产、制剂研发等细分行业领域发展迅速。再如,新能源汽车领域初步形成以深圳和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集聚区,以江苏、上海、浙江为核心的长三角集聚区,以北京、河北等地为核心的环渤海集聚区,以及以陕西和四川为核心的中西部集聚区。

  通过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积极引入全球要素资源,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开放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构建全球创新网。“十三五”以来,在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多边框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建立了合作创新的国际框架。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印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并围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这4 项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打造合作新平台。积极落实与发达国家政府间的新兴产业合作协议,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创新合作,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举办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围绕新兴产业领域达成96项相关合作。

  三是引入全球要素资源。更加注重与跨国公司的创新合作,更加重视以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引进。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企业落户中国,如波音公司737 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户浙江舟山,特斯拉新工厂落地上海。

  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全球的动荡与不安,各类风险显著增多,新兴产业面临诸多挑战与巨大压力。

  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加快。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深度地波及世界各国,与波动反复的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相叠加,给全球经济增长和投资贸易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后疫情时期,随着逆全球化力量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将会加剧贸易保护主义,重要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及配置格局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开放格局内敛性收缩也将加快,长期以来全球化为我国带来的技术扩散与要素优化机遇将显著弱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借力国际化路线带来严重干扰。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现有治理体系改革处于艰难推进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全球现存的治理体系提出了诸多挑战,在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认定、基因编辑等新型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强度等方面,目前各国的规制规则大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全球也缺乏统一的认定规则,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差异极大。这些规制问题将成为下一步产业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一批颠覆性创新快速渗透扩散,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前行方向,也在以革命性手段全面冲击传统产业。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实现加速发展,并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中国科学院院士将当前的主要技术进展归纳为信息科技、生命健康、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深空深海深地探测六个方面。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表现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互为支撑,进而实现技术的群体演变、加速突破和广泛应用,在自身带来巨大产业增量的同时,还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一代的通用技术,引领数字经济新范式的到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点。同时,新技术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也将释放一轮新技术革命红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数字时代,全面深入地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融合集成,不仅将支撑新型光电显示技术、超导材料、氢燃料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更会给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路径带来新空间、新机遇,如网络经济、平台经济、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新业态等。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的重要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必须要更加注重发挥好强大国内市场作用,发挥好我国工业体系完整、消费增长迅速、发展纵深巨大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对新时期创新阶段、市场结构和产业布局三方面的变化,更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充分的发挥强大国内市场的作用,注重提供高质量、多形式、重体验的产品与服务,对接好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战略,在区域经济增长极建设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产生的新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发展机遇。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新需求重点体现在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社会服务领域,迫切需要新兴产业加快创新跟上新形势。

  考虑到新一轮技术创新发力点在“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与进展,“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紧抓技术变革的机遇,在以下三个产业领域着重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一是以空天海洋为代表的新发展空间领域。“十三五”空天海洋着重在相关重大装备与设施方面布局,在近五年的发展推动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类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利用,一批衍生的产业与服务开始打入市场,原有的装备与设施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空天海洋的发展需求,产业空间和涵盖范围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延伸。

  二是以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领域。在经济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下,我国经济结构和人民群众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体育、旅游、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服务业领域应在原有信息服务、文化和设计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服务业内涵。

  三是与融合发展和跨界应用相关的领域。随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技术推动了多个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日渐成为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云旅游”“云看展”“云购物”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火爆问世,数字技术的赋能既打破了原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理空间限制,更带来了跨界融合的全新数字化体验。基于此,“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从融合的维度明确产业发展内涵与外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一步突出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常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升级需求,“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做好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与政策调整。

  一是政策重心由产业内部向外部环境转变。考虑到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外经济社会形势波动起伏,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确定性恐将增加。基于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应从产业内部的关键领域、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打造产业外部发展环境转移。

  二是政策制定由三五年的短期时效向更加长远的未来转变。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更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更加聚焦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事关未来发展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三是政策目标由培育新增长点向产业整体规模转变。新时期,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应从聚焦于零散的新增长点转至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实现由点到面的层级式提升。例如,“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着力点可从具体的产业项目、重大工程向区域性产业集群转变,以顶层设计为指导,统筹推进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第一原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从根本上提升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能力的首要条件。“十四五”时期,更应通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创新、鼓励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应对接踵而至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创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进一步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破除有碍创新的各类障碍,加快突破新药审批、空域管理、数字产权确权等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积极推行敏捷治理、参与式治理,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

  二是积极引导调配资源,促进资源高效流动。尽快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重点政策落实力度,利用金融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三是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推进全球化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参与产业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布局,大力发展国际化服务机构,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强化国际市场话语权和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引导力,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与全球创新体系实现同步发展。

  本文摘编自《2020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4)一书“第六章 专家论坛”。

  全新改版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需求,每年向全社会报告相关领域前沿进展,科学解读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意见。《2020 高技术发展报告》以“信息技术”为主题,分2019年高技术发展综述、信息技术新进展、信息技术产业化新进展、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评价、高技术与社会和专家论坛六章。

  《2020科学发展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年度系列报告《科学发展报告》的第23部,旨在全面综述和分析2019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动态,研判和展望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揭示和洞察科学技术创新突破及快速应用的重大经济社会影响,观察和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科学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评述和介绍国内外主要科学奖项的获奖工作,报道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概括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决策部门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促进科学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报告对国家各级科技决策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具有连续的重要学术参考价值,可供国家各级科技决策和科研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科技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社会公众阅读和参考。

上一篇:亳州谯城区路楼村:十大产业促脱贫 下一篇:【回望四十年】之二十三、二十四: